Skip to main content

5月23日,由荷兰中文教育协会主办的国侨办名师巡讲团讲座第二场——乌特勒支专场,在乌市小镇De Bilt 的会议中心H.F.Witte 顺利举行。

名师巡讲团领队、国务院侨办王永光副调研员年轻干练,亲切随和。在培训开始之前,他首先代表国侨办讲话,他说,“参天之树,必有其根;环山之水,必有其源”,华文教育是面向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,特别是广大华裔青少年的留根工程,他对荷兰华文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仍“筚路蓝缕启山林”的勇气和坚持表示敬佩,同时表示,国务院侨办对此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并将予以一如既往的支持。王永光给老师们郑重介绍了三位名师:张德建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,在明清文学与文化、文学思想史与学术史领域颇有造诣;孙惠欣教授,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学科主任,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研究十分深入;贾红斌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特级讲师。介绍话音刚落,下面老师们一片惊叹:“真是大牌名师啊, 在国内的老师都未必能听到他们讲课呢,我们真是有福了!”果然,名师一出手,便知有没有。三位名师特色鲜明,三堂课下来,听课者立刻被圈粉。

  张德建教授平淡冲和,诗书满腹。他的主讲题是“诗词美境和如何讲好诗词”。张教授首先强调了诗词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,他说,传统诗词是诗人们殚精竭虑构思出的精炼语言,是主要情感表达的载体,是古典文化的审美结晶,通过古诗词词的学习,可以让人们的语言表达更优雅、更凝练。张教授接着介绍了诗词的特色以及讲诗词的方法,他提醒老师们在教授诗词的时候,一定要根据时代要求,切入当代本身需求,更新教学方法,避免机械化讲解模式。张教授还指出,在海外讲诗词,无功利诱导,更容易引发新的创造。在解说诗词时,张教授引经据典,信手拈来侃侃而谈,一眨眼,讲课时间就到了,一些老师有些不甘心,恨不得能不吃午饭继续听课,哎,对不起,我们可得让老师吃饭哦!

贾红斌老师优雅知性,心态年轻。她一站在台上,老师们就被她的气质风度所吸引,因此贾老师的课是从下面这些问题开始的:“您多大年龄了?”,“您体重多少?”,“您是怎么保持您的身材的?”贾老师笑眯眯的,气定神闲地说:“你们猜,我给你们三次机会。”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欢快起来。贾老师从她的童年开始,娓娓讲述她的课程,她的学生,她的孩子……从她开始上课起,听课者的情绪就一直被她牵引着,或高兴,或伤感,或感动。她让我们看到:好的老师,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,以爱平等对待每一个人,让每一个学生平等;好的教育,是一生的教育,是力透纸背的教育,学习在当前,功德在一生;语文教育,不是语文书、语文课,而是一门鲜活的、与生命发展有关的课程……听贾老师讲课,就像沐浴在春风里,让人沉醉。下课时间到了,老师们拒绝休息,要求让贾老师再多讲一会儿。

孙惠欣教授是那种自带明星气场的老师,往哪儿一站,就会成为吸睛亮点。孙教授主讲主题是教师态势用语,而孙教授本人,就是教师态势的最好范本。对于孙教授,一些老师并不陌生,2015年孙教授曾随名师巡讲团来过荷兰,她那优雅得体的打扮、清亮磁性的声音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老师们曾说,不看孙老师,光听孙老师讲话就已经是一种享受。孙老师的课,有理论有实际,她结合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实例,让我们明白了礼、礼仪及一个人(尤其是老师)的仪态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,让我们看到家庭日常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塑造,礼其实是一种文明规范,是一种潜移默化和熏陶,也是一种坚持和传承。因为在场的都是女老师,大家对穿着打扮颇有兴趣,孙教授还应机给大家讲了职场女性的衣着窍门。如果不是因为租用场地时间已到,主持会场的理事喊停,这堂课恐怕又会一直上下去。

培训结束了,但老师们仍围着名师们问着聊着,久久不肯散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