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教师如何把握学生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
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教师 林 静
在中国教育史上,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:儿童6-7岁是语言发展的第二个最佳期,只要学习方法得当,学生的语言发展速度是惊人的。可见,中文学校一/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,那么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最佳期,促进海外儿童的母语学习呢?依我个人所见,海外华裔儿童识字教学可以归纳为八个字:把握规律,寓教于乐。
一个汉字,往往是由声音、图像、意义、 符号四个“基因”有机结合的。这四个“基因”之间,也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例如会意字,其“语义”和“符号”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,看到“采”,就让人联想到:手在树上采摘东西。象形字,其图像、符号与意义有密切的联想,如“马”字,本身就像一匹骏马;“上”字,多像一个人立于地平线上。形声字则与图像、符号、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关系,例如:“蚂”字,左边是形旁,表示意义,右边是声旁,表示读音。联系生活,不正像一只只可爱的蚂蚁就在眼前。
在识字的教学中,我们教师若能发现这些规律,把握这些规律,并积极引导学生们去认识,那么,我们就能实现多识字、快识字的目标。下面几个教学重要环节仅供大家参考:
一. “图-字”对照
学习象形字、指事字,应该充分利用象形字、指事字与图像有密切关联的特点。我们在教学中,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与一幅幅具体、象形的图画联系起来,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,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,理解字义。我在教象形字“鱼”、“门”时,先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鱼和门,然后让学生进行“图-字”对照,最后我再加以讲解:鱼就像一条小鱼游在水面上,而门则像一扇门,简体字门上还表示门栓在左上角。学生们借助图画,不仅很快记住了汉字,还慢慢地领会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──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。
指事字“本”的教学,我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,然后在树下加上树根,告诉学生们:“木”下加一横是“本”,表示树根。于是树、树根的图像与“本”这个符号连在一起,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里。
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极强,一段时间后,他们就能初步掌握这种方法,并使用于自己的识字实践中。学生们学习“竹”字,就能想像竹的六画像竹子的六片竹叶。
二.分析“部件”,学习会意字
在教学会意字的时候,我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一特点,常利用会意字的“语义”与“符号”之间的巧妙联系,指导学生分析“部件”,编故事或做动作,把识字与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,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。学习“看”字,我让学生们把手放在眼睛的上方,做着向远方看的动作,“看”字上方的“手”部件记住了,“看”字的笔画也记住了。当学生们喜欢上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,他们往往敢于去尝试。 “休”字,他们自己发现:这是一个人靠在树边休息;简体字“ 泪”字,是眼睛里流出眼泪。
三.形声归类,学习形声字
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。如:衣字旁的都与布、服装有关;艸子头的字都与花草树木有关。在教学中,教师加以提示,可以帮助学生们记忆。这是形旁归类。汉字中有部份字的读音往往相似、字形相近,容易混淆。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后,我为学生编一些顺口溜,唱读一些绕口令和儿歌,朗朗上口,易读易记。通过唱读,分清各种相似的汉字。例如:“百朵花,是白花,看百花,白花花。”──分清“百”和“白”。 “小草青青,河水清清,今日天晴,说话用请。”──分清:“青”、“清”、“晴”、“请”。这便是声旁归类。
教师根据汉字的特点,把握造字规律,寓教于乐,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识字的负担,逐渐扩大学生的识字量,提高识字的能力,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,释放他们学习的潜力,为提高他们汉语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编后语:桃李园37期的<生动形象的授课艺术>已经介绍过林静老师寓识字教学于游戏之中的经验.以上是林老师写的教学体会,她联系了教学实践,把识字教学的重要经验介绍得非常具体生动,值得老师们一读.